|
|
|
| |
|
《细讲弟子规》第03集课程复讲 |
|
胡清平学长 |
|
|
尊敬的老师,学长:下面是末学对第三集的复讲,敬请指正。 世界、社会、家庭的和谐和太平不是不可能实现,关键就是在每一个人的那一念心念。一念自私自利,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一念仁爱,家庭就会幸福安康。上一集也提到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接受圣贤教育,那他从小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福分,等到走上社会,因为知道用自己的所学来奉献社会,那他的福分也就越来越大,到了晚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一个人的福分里面有“善终”,就是“好死”的意思。好死就是临终的时候走的很好。这种状况在以前的社会可以经常听到见到,某某人昨天很平静的就睡去了,现在社会比较少见了。我们通常听到有人骂人“不得好死”,这一句话现在可能不能算是骂人的话,可以算作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以前的人可以很平静的死去,现代人却多数死的时候都还需要急救,很痛苦?因为以前的人,存心良善,能处处为人着想,又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临走的时候心情会很平静,能够走得很安详。现代人多数是比较的自私,患得患失的念头比较的重,所以临终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能够放下,走的就比较的不自在。 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一般普遍的认为都是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四十年的时间里面可以对社会有贡献。其实,一个人,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接受了圣贤教育的话,那他对社会的影响力会超过这四十年。(蔡老师例子)蔡老师他们曾经教过一个两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在上完第一节课之后,父母问他学到了什么,他的回答是“孝顺父母”,这个回答他父母也很惊讶。后来的课程上,因为有比他大的小朋友都上台分享都做了什么事情来落实课程上的教诲,这个孩子回家后就端茶倒水给父母亲喝。这一个孩子,从两岁开始,就知道落实《弟子规》的教导,他这是在“修身”,培植自己的福分,同时他的行为一定会影响他的父母亲,因为小孩子都知道这么样的孝敬父母,那他的父母一定会更加努力的要做到孝敬父母,这是在“齐家”,同时,因为他的这些行为为老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来印证课程上的道理,老师把他的例子随处宣扬,让人人都知道这个事例,让人人都生起对圣贤教育的信心和效法的信心,那就有开始“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所以这样的一个孩子对社会的贡献绝对不是从二十岁才开始,而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蔡老师举他的老师释净空教授的例子),老人家现在八十多岁,全世界,不仅仅是中国人,世界上很多的宗教团体都希望亲近这位长者,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教诲,汲取对自己人生有价值的教导。老人家随处的教导都从真诚心中发出来,超越时间和空间,永远不会结束,永远影响后世子孙。中国人尊称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没有死,因为他的思想一直还在影响我们,而且会继续影响下去,时隔两千多年了。范仲淹也没有死,他的言行,他的思想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世,八百年过去了。 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也真正需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垂范后世,还是仅仅满足于孩子衣食充足就好? 当我们现在了解到中国的圣贤教育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走出来,勇敢的担当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勇敢的走出来,并不需要抛头颅,也不需要去洒热血,只要好好的力行修身的功夫。《大学》里面讲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的意思就是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他要想把国家治理好,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根本的地方就是修身的功夫。所以非常复杂、看起来很高、很遥不可及的事情,如果真正去抽丝剥茧的层层分析,把根本找出来,其实往往很简单。 我们也了解到,如果人人都有一颗仁慈的心,时时刻刻都心存善念,那么天下大同的这一个愿望也是可以实现。那么仁慈的心,这一念善念要从哪里开始培养?要从孝敬父母这第一步开始培养。《孝经》里面说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的,这样的事情是悖德的事情,是违背道德的。《论语》也说,孝,德之本也。所以看出来,一切德行的根基就是孝,第一步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恩德最大的人,生育的辛劳,养育、教育的艰辛,儿女当铭记在心,时时感恩回报。 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的心没有真正的生起,那他有一个德行就没有办法形成,那就是恩义、道义。接着,如果恩义道义的心没有的话,反过来长养起来的就是另外一个观念:利害。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个大染缸,需要及早的给孩子培养正确的观念,及早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不然的话,长养起来的都是错误的人生观念。 现在社会上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离婚率很高,一对夫妻如果离婚,原因可以说是孝的德行没有形成,从小没有教孝。高离婚率带来的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高的犯罪率,高犯罪率带给社会高度的不安全因素,使得人人自危,战战兢兢。 《弟子规》就是教孝的绝好教材,开篇就说:入则孝,出则弟。在学习《弟子规》之前,需要有一些重要的观念要先树立,第一就是立定志向,人们常说,学贵立志。志向就是一个人学习前进的方向,正确的志向立定之后,才可以有正确的方向,才可能达到正确的目标。蔡老师他们立定的志向是: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他们一行有一位老师,每天抽出三个小时的时间研读圣贤经典,并且以身作则,每天在班上读经,那学生们看到老师正襟危坐的样子,原来都比较散漫的学习态度也变成很恭敬起来,他所带的班级也就成绩和礼貌都得到提升。因为这个效果,他们的校长就请教这位老师怎么样教育的?这一位老师就如实告知,请到古圣先贤来帮忙。那校长知道之后,也就请蔡老师他们去学校讲学,传授经验。可见到,一个人立定了志向,他的影响力是会慢慢传播开来。有了这样的传播,继绝学就是真实的行动,开太平的日期就日渐临近。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立定志向?那就是要立志在家庭做一个好父母,在公司做一个好的领导好的同事,在社会做一个好的公民。这一个志向真正立定,那么就会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会努力去提高自身的修养,日渐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第二个就是学贵力行。蔡老师举了唐朝白居易晚年学佛的事情。佛,是古印度语的翻译,原文是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简称为佛。佛在中文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彻底觉悟,彻底明白。学佛的意思就是要学做一个明白人。白居易去请教鸟窠禅师,如何学佛。禅师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笑道“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可见得禅师的答复里面,重在一个行字。经典学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去行,行才是学问的枢纽。蔡老师再举例说他自己教一班学生的例子,当孩子们听说蔡老师是去教他们《弟子规》的时候,他们第一反应是他们都会背了,都学过了。有傲慢的意思在里面。蔡老师很有方法,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解释“道”的意思开始,说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要会实践,会做到,一个走字底代表行,首先要行。孩子们这才开始知道原来做到才是真的学过。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个道理。可见的,教育是要“慎于始”。作为家长,教导孩子力行,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有家长请教蔡老师,如果孩子给我倒水,打翻了怎么办?蔡老师回答很幽默,打翻了更好。家长就很纳闷了,如何是打翻了更好?蔡老师接着说,孩子如果打翻了,家长要一方面鼓励,说孩子,你的孝心爸妈心领了,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把水打翻的,是不是手把握的不紧,还是其他的原因,下一次要努力的改正,我们一起把这个打翻的水弄干净。这样的教育,不但成全了孩子的孝心,也是一次好的机会教育,教育孩子怎么样去做事情,怎么要处理问题。 感谢!鞠躬!
|
|
|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
|
|
|
|
|
|
|
|
|
|